集团新闻

双面困局:张本智和的乒乓代价与身份博弈

2025 年 8 月的东京体育馆内,聚光灯下的张本智和正低头擦拭球拍,金属护边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刚刚结束的 T 联赛中,他又一次败给了韩国选手张禹珍,看台上零星响起的嘘声与他标志性的呐喊形成刺耳对比。这位 15 岁就登顶日本男单排名的华裔选手,正深陷职业生涯最漫长的低谷,而这一切都与二十年前父母那个改变命运的决定紧紧缠绕 ——2014 年,张本宇与张凌夫妇带着子女加入日本国籍,用 "张本" 这个姓氏为孩子铺就乒乓之路,却也让他们从此行走在中日两国的情感钢丝上。

张本智和的乒乓基因无疑来自中国。父亲张本宇曾与奥运冠军陈龙灿搭档斩获全运男双铜牌,母亲张本凌更是与邓亚萍同批的四川队主力,这样的 pedigree 本应让他在中国乒坛顺理成章地成长。但张本夫妇深谙国内乒坛的残酷现实 —— 正如圈内流传的 "拿全国冠军比世界冠军还难",他们在退役后亲身体验了竞争的白热化。2003 年全家赴日时,父亲最初只能以陪练身份谋生,母亲靠着开乒乓球馆每月 2 万人民币的收入维持生计,年幼的张本智和与妹妹张本美和甚至要步行很远回家吃午饭以节省开支。这段艰苦岁月里,张本智和展现的乒乓天赋引起日本乒协注意,而宽松的培养环境与资源倾斜,让父母看到了在中国难以企及的机会。

归化后的张本智和迅速崛起,2018 年击败张继科后那句 "为日本而战" 的宣言,让他瞬间成为中国球迷口中的 "叛徒"。父母为他设计的 "自我激励式呐喊",在赛场上演变成争议焦点 —— 中国观众认为这是对对手的羞辱,日本球迷却觉得这种张扬与本土谦逊文化格格不入。这种双重审视让他陷入奇特的困境:赢球时被中国网友怒斥 "忘本",输球时遭日本媒体嘲讽 "没用",就连妹妹张本美和的快速成长,都被部分人解读为 "家族对中国乒乓的背叛"。

2025 年成为张本智和职业生涯的分水岭。横滨冠军赛击败王楚钦的胜利本该是转折点,却因那场超时 7 分钟的医疗暂停蒙上阴影。当他在第六局 4-2 领先时突然申请治疗,队医按摩的右腿与声称受伤的左膝明显矛盾,而暂停后立刻打出 7-2 高潮的表现,让 "盘外招" 的指责铺天盖地。更讽刺的是,他曾公开批评队友早田希娜使用医疗暂停 "不可原谅",这种前后不一让中日球迷罕见地达成共识 —— 日本网友怒斥其 "丢日本人的脸",中国观众则嘲讽 "把小聪明用错了地方"。争议未平,瑞典大满贯的 "颗粒无收" 接踵而至,男单止步 16 强、男双无缘决赛,回国参加 T 联赛又遭横扫,曾经的 "天才少年" 突然失去了赢球的节奏。

赛场之外,身份认同的撕裂时刻折磨着这位 24 岁的年轻人。在《环球时报》采访中,他那句 "要向中国选手学习" 的表态被解读为对身份的模糊处理,而用日语回答问题时总会遭遇 "还记得中文名字吗" 的追问。巴黎奥运会惜败樊振东后,他那句 "实力不足" 的坦诚本该赢得尊重,却被部分日本网民抨击 "缺乏斗志"。这种夹板气在社交媒体上愈演愈烈:当他抱怨 T 联赛赛程密集时,日本网友指责他 "辜负国家培养";当他在比赛中使用中国传统训练方法时,又被中国网民嘲讽 "骨子里还是中国人"。

张本家族的乒乓实验其实是把双刃剑。妹妹张本美和 16 岁成为日本女乒 "一姐",兄妹俩占据世界排名前十的两个席位,证明父母选择的竞技价值。他们构建的 "军事化培养体系"—— 每日 8 小时训练、输球后哭着继续练习 —— 确实在日本土壤结出硕果。但这种成功伴随着沉重代价:父亲张本宇在场边的每一次皱眉都被放大解读,母亲张本凌 2019 年最终放弃中国国籍的决定,至今仍被视为 "彻底的背叛"。就连聘请中国教练董崎岷的专业选择,都被舆论裹挟成 "利用中国资源击败中国" 的阴谋论。

xc体育,XCSport官方平台,xc-sports,xcsports,www.xc.com

站在 2025 年的十字路口,张本智和的困境折射出全球化时代运动员的集体焦虑。他考入早稻田大学的决定,被视为对纯粹竞技道路的某种偏离;而妹妹张本美和兼顾学业与训练的平衡,似乎暗示着另一种可能。体育人类学家指出,当张本智和的反手拧拉仍带着四川队的技术烙印,当他在采访中不自觉冒出中文词汇,这些细节都在诉说一个被身份标签遮蔽的真相:他既不是某些人眼中的 "叛徒",也非另一些人期待的 "日本英雄",而只是个在父母规划的道路上艰难前行的乒乓运动员。

瑞典大满贯失利后的深夜,张本智和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张训练照,配文 "明天继续"。这张没有呐喊、没有争议的照片意外获得中日网友的共同点赞。或许在喧嚣的舆论场之外,人们终于意识到:每个运动员都有权选择自己的赛场,而真正的体育精神,从来不该被国籍与身份的枷锁所捆绑。当乒乓的旋转超越国界,张本智和付出的代价,或许终将成为体育全球化进程中一道深刻的注脚。

双面困局:张本智和的乒乓代价与身份博弈

发表评论